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指一个人在幸艾、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具有同性恋性取向的成员对与自己性别相同的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同性恋性取向者对社会中与自己性取向相同的同性或者社会中与自己性取向不相同的同性产生爱情,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人称谓同性恋者,同性恋有时候也可以用来描述同性性行为,即同性成员间发生的性行为,而不管参与者的性取向如何。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
关于同性恋是不是疾病的问题,北美和欧洲的主流观点是这并不是一种疾病,也无需接受治疗。这样的一个观点也是为医学界所支持的。
具体的例子就是,1973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和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从疾病分类系统中去除。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同性恋从疾病名册中去除,认为同性性倾向乃人类性倾向的其中一种正常类别,同性恋不是一种疾病或不正常,且无需接受任何形式的治疗。2001年,在“中华精神科学会”推出的第三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删除,这意味着中华医学会不再将同性恋看作疾病, 同性恋在中国大陆实现了“非病化”。
当然也不可否认在某些囧国家,同性恋依然被看做是一种疾病(更严重的是有些国家同性恋如果被发现是要判处死刑的)。而且即使在一些已经有非病化界定的国家,同性恋治疗也依然存在。我并非医药行业从业者,用医学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显然没有说服力,不过从文化和性别视角倒是可以说两句的。另外我并不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疾病。
从性别角度来说的话,就绕不开“差异 (difference)”这个欧陆女性主义非常喜欢的概念。简单说就是,差异(与主流文化、惯常认知、约定俗成、范式等不同或者相悖)通常被认为是不完美、异常、病态或是差距,差异也可能引起恐惧、憎恶等负面情绪。这种对差异的负面认知也是许多女性主义学者和哲学家努力在改变的一种认知。
先举两个例子:
我这一代的女孩子小时候可能经常会听老师家长这么说,女孩子发育之后/初中之后学习成绩就不如男生了。原因无非是女孩子第二性征出现了来大姨妈了,要美了,心思不在学习上了之类的。这种说法,归根到底就是认为女生和男生生理和心理特征不同,所以女孩子不如男孩子。虽然这并没有直接说女孩子不如男孩子,但依然是个典型的基于差别的歧视。在父权社会中,男性是社会的比较标准,而女孩子和这个标准相较是有不同的,而这种不同在许多情况下被理解成了女孩子不如男孩子。相似的说法还有女孩子不适合学理科、瘦(白)才会美等等。
如果熟悉殖民史和后殖民理论的话,另外一个典型的基于差异的歧视的例子就是hottentot venus。hottentot指的是南非的一个民族,叫做科伊桑人。这个民族因为基因特性,女性臀部容易堆积脂肪。欧洲殖民者曾把这个民族的女性带回欧洲,作为异类进行躶体展示。在当时,这种正常的基因特征是被视为变态的,而且和种族歧视密不可分。直到本世纪,在法国博物馆展出的科伊桑女性才被送回南非安葬。在这个例子里,白种人被作为比较的标准。科伊桑女性因为臀部脂肪多,所以被视为可供围观的异类,受到非人待遇。
长久以来,对差异的这种认知,造成了许多歧视。比如上面说到的女性、非白种人,也包括性少数、残障人士、老年人、自闭症等等。同性性取向本身并不会造成身体上的不适,也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但是因为和大多数人的性取向不同而被视为一种疾病,这种界定本身就是一种歧视。同性恋非病化,从这个层面来说,也就是对不同和差异的一个重新认知。性取向的差异并不是病或是变态,而在性取向方面,异性恋也并非是唯一正确的标杆。
再从文化角度来说:
相信很多小伙伴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科学是客观的,定义、公式、结论、定理这些,都是基于现实存在的现象的观察,或者通过精密计算推导的来的。科学的客观严谨很少受到质疑。但一些学者认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往往是有容错度的,虽然一般情况下,不能被现有理论所解释的现象被忽略不计了。但当某些非常规现场再也绕不开的时候,就会有新的理论出现。科学也随之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社会构建也会不可避免地参与到科学中来。
换句话说,科学和文化并非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个体系,因为科学家也是人,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有时甚至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偏见。一些被视为科学的观点以及受到学界广泛认可的理论,也会带有主观的阐释。
于是,科学会有对定义推倒重来,重新建立认知体系的过程。
在医学中,同性恋并非是唯一一个去病化的案例。十八十九世纪欧洲非常普遍的女性歇斯底里症,现在根本不被看成一种科学诊断。而在当时,这种疾病的症状包括胸闷气短、抽经、烦躁、性欲旺盛、晕厥、下腹坠胀、没有性欲和食欲等等(有些是不是很像大姨妈要来了~),而且有各种治疗手段,比如电击,子宫切除(英文单词叫做hysterectomy, 看词根和歇斯底hysteria里有扯不清的关系有没有!知友喵呜这里说得更加具体,二者都来自于希腊文的『ὑστέρα / hustéra / 子宫』,这是因为歇斯底里长期被认为是子宫疾病导致的。),据说还包括自慰棒(其实相比其他这就不算那么糟糕啦~),有时“患有”歇斯底里的女性还会被关起来,送进精神病院等等(阁楼上的疯女人听说过么~)。
不管是从诊断还是治疗方法,女性歇斯底里和同性恋治疗怎么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女性歇斯底里在此时看来就是对女性的一种压迫,已经被很多女性主义者批得体无完肤了。
举这个例子也就是想说明,疾病的定义也可以是一种社会构建。这种构建可能是因为认知局限,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关系到谁有权来定义。十八十九世纪,能够定义疾病的大多是白人男性,女性处于被定义的地位。同理,在同性恋是疾病这个例子中,同性恋也处于被定义的地位。
就这样简单说下,不过也已经是个长答案了。医学上的争论不打算介入也无法介入。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同性恋者可能因为宗教的、文化的、社会的或家庭的原因而感到苦恼,难以悦纳自己的性倾向,乃至自暴自弃并导致自杀、自虐或抑郁症等严重心理问题。这些并不是因为同性性倾向本身造成的,而是社会的不宽容和歧视。即使需要接受心理干预, 这种治疗也应该只关注性倾向身份认同本身,而非试图“纠正”或“扭转” 性倾向。
AD: 超级福利等你来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