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劝酒?那些“国产迷惑行为”的逻辑
其实生活中常见的迷惑行为
之所以看似完全没有道理
还能长期存在且生生不息
正是因为它的背后有着一些更加复杂的逻辑
背后的哲学:
自残与消灭个性
国内的饭局上
彼此之间不是都要劝酒嘛
“来,走一个”
“先干为敬”
咕咚咕咚就喝了
甚至最后喝酒喝到吐
喝到进医院也是时常发生的
这就很奇怪了
不要说西方人
就是和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人
喝酒也没有这种规矩
我们都知道,日本人和我们一样
也很重视人际关系
但他们重视人际关系的方式不是劝酒
比如两个人一起喝酒
一个是科长,一个是职员
他们主要是通过给对方倒酒
来体现对于对方的尊重
你如果喝得慢,他自然就倒得慢
而且也不好意思给你倒太多
所以不太会出现灌醉的情况
这就很奇怪了
中国人怎么就这么喜欢敬酒呢?
这背后的思维逻辑是什么呢?
第一种,就是有自残的逻辑
什么叫自我残害呢?
就是通过残害自己的身体
来表示我对这件事的诚意
比如我今天要拿这个单子
我拿起一杯特别烈的白酒
先干为敬,先喝完
但是喝酒这个自残的程度
严格说又不像身上割块肉那样可怕
大多数人身体好还是能够恢复过来的
通过自残来表示自己的诚意
我觉得是使得喝酒文化
得以形成的一个背后的思维逻辑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逻辑
就是消灭自己的个性
有些人的确是不爱喝酒的
或者是酒量很小的
实际上是不同人的一个个性配置
但是我酒量那么小的人都陪你喝了
这就是说明什么呢?
我已经有很大的决心消灭我自己的个性
融入到整体社会里面去了
说白了就是为了合群
比如,我们要变成商业伙伴
我要通过喝酒来表示
我愿意做这样一个商业伙伴的一个成员
这好像是古代歃血为盟的温柔版
而西方人为什么不会搞这一套?
因为他们的思维逻辑不一样
他觉得你要显示诚意
你在合同上让几个百分点的利
你喝酒和诚意有半分钱的关系?
另外,西方也不是不重视 teamwork
只不过他们重视 teamwork 的方式是
大家喝点啤酒,吃点薯条,一起聊事情
或者蹦个迪,开开心心
但是人家不会强迫你喝酒的
那是另外一回事
背后的哲学:
弱肉强食 VS 尊重个体
我们在国内都只是抽象地知道
西方文化是更加尊重个体的
但是你真的到了那里
就会体现出来真的是很多操作不一样
比如我在美国的时候
特别不习惯的一件事,就是过马路
你知道在中国
一辆车开过去
你出于礼貌肯定让车先开
其实也不仅仅是礼貌
我们在国内形成了弱肉强食的观点
汽车大我小,我得让着汽车,这是弱肉强食
在美国是倒了个个儿
在美国的情况是
你得先走过去,然后车开过去
有一次车停在那里了,我向车挥挥手
那车主还不开心了,挥挥手让我先走
我问了别人才知道
在美国行人通行权是要得到保障的
因为行人和车子相比
他基本上处于弱势
所以你先要保护弱势群体
还有一次
美国公车很多都是柴油发动机
柴油发动机的一个特点就是
刹车的时候车子的动静特别大
我开始也没注意这问题
所以我在坐公车马上要到站的时候
又把我习惯的中国式规矩拿出来
跑到门口去准备要下车了
然后呢,正好他来了个急刹车
幅度蛮大的
我手里拿的东西都散了
一车的人都笑我
之后司机对我说
你下次不要这样
要等到我停稳了你再下车
你在中国形成的规矩是什么?
是要事先挪到下车的车门
这样不给别人造成麻烦
但在美国是不一样的
他是担心你受伤
因为你受伤了之后他是要赔钱的
所以保护行人与乘客的人身安全是更加重要的
背后的哲学:
滑坡论证与网红思想
现在我最紧张的就是
听一群父母讲孩子教育的问题
一天到晚在讨论怎么教育小孩
听得我都开始焦虑起来了
这简直太恐怖了
他们一会讨论学区房
一会讨论幼升小
各种各样的考试
然后给孩子读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有很多陷阱
第一个思维陷阱就是
小孩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这在哲学上有个专门的论证
就是滑坡论证
滑坡论证就是指
比如我要从山坡上滑下来
到最后就一路滑到那个山坡底部了
其实不一定啊
你半路滑着滑着有可能就被一个树挡住了
被石头挡住了,就停下来了,对不对?
同样的道理
我开始可能学得慢一点
时间长了以后厚积薄发,这也有可能
而现在很多家长就有这么一种神逻辑:
为了考上好大学,
就一定要在好的中学读;
为了在好的中学读,
就一定要在好的小学读;
为了在好的小学读,
就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学区房
(这个学区房当然很贵了
那家里就花很多很多的钱来买这个学区房)
这里的一个逻辑误区是什么?
如果按照这种线性思维去做的话
你就没有意识到你的人生
有其他的目标和其他的可能性
比如说成才它其实有很多很丰富的可能性
但现在的一个问题是
大部分人的教育理念
都是按照统一的模式来进行的
你在思想上也变成了一个网红思想
没有属于自己、适合自己处境的独立思考
这是没有意义的
大家会问
为什么在我们国家有那么多人相信
“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这样一个理论呢?
这是件很奇怪的事
很多家长他也受过高等教育
为什么轮到自己脑子就糊涂了呢?
我觉得这一步还是牵涉到
一个比较健康的社会氛围
包括政治和经济的
它要强调的是一个均势和平衡
其中也体现了评价手段的多样性
和人才成长渠道的多样性
如果所有的人都往一条道上来挤
那么你真的会觉得人生就像赛道一样
所有人都在赶
不得不指出的是
在传统的东亚科举考试范围内
天下的英才除了科举考试之外
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被社会承认的道路了
在这种情况下
你当然觉得人生就叫赛道了
因为这种氛围正在逼着我们往这个方向去想
相反,在一个充分竞争的社会氛围里面
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你研究纯粹的哲学问题
研究纯粹的天文学问题
甚至像法布尔一样去研究昆虫……
都能够得到社会上的认可与表扬
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
这样你就会觉得
赛道这个比喻非常荒谬
因为我可以随意开创我所需要的赛道
开创一个新的行业
我为什么要和别人在一条独木桥上去挤呢?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
你就不会接受那个人生会输在起跑线
这样一个很荒谬的论证
你会觉得你更应该接受的一个人生隐喻就是
人生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是你的起点
任何一个时刻你都会开出一个新的赛道
你的输赢都可以按照你的内心来进行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