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取消邀请中方 - 全文
当地时间5月23日,美国以南海岛礁建设和“军事化”为由发难,突然宣布撤回对中国参加“2018环太平洋军演”的邀请。CNN报道,据美国官员透露,取消邀请的决定是由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和白宫方面协调后做出的。
今年3月29日,我国国防部证实美国邀请中国参加“2018环太军演”,这还没到两个月,美国就又一次让人见识到其出尔反尔的行事风格了。
对此,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表示,美方此举“非常不具建设性”、“轻率”、“不利于增进相互了解”。
国防部发言人则更加直接了当,“邀不邀请,都不可能改变中国为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发挥作用的意志,更不可能动摇中国坚定捍卫自身主权和安全利益的决心。”
是了,邀不邀请都无所谓。但这个事,岛叔还是要讲明白的。
纠结
其实,从一开始,美国国内对邀请中国参与环太军演就有各种杂音。
自2014年以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就不断有人炮制修正案或提案,要求美国防部收回发给中国的邀请,否则就要依照国防授权法修正案,迫使五角大楼就范。
至于理由嘛,也基本是老调重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邀请中国军队参加环太军演,会奖励中国的所谓“坏行为”,特别是美国国内越来越难以忍受中国在南海、东海等地区的海上行动;
其次,美国国防部邀请中国参加演习有违法嫌疑。根据2000年的《国防授权法案》,美国军队不能与中国军方有任何可能危及到美国国家安全的接触,而中国参加环太演习存在这方面的风险;
最后,部分人担心中国参加军演,会加大泄密的风险,增强中国的海上能力,这些能力反过来又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
部分美国人真的想得有点多了。先不论这三个理由本身很可笑,单论环太军演本身,美国在政治上、安全上都是越来越需要中国的参与的。
为什么这么说?
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进行的其他军演不同,环太军演的政治意义,早已远超军事意义了。近年来,环太军演规模越来越大、科目内容越来越广泛、参与国家越来越多,已经成为美国所谓的在海上领导世界的一个重大标志。
而与此同时,中国海军在规模上已经仅次于美国海军,成为世界第二大海上力量,数量上甚至已经更多。在这种形势下,一个没有中国海军参与的环太军演,显然是不完整的。再进一步说,参与环太军演,中国海军是来捧场的,是来展示合作诚意的。
况且,环太军演只是低战术水平的海上演习,其意义更多的是在政治上通过多国海军合作,来显示象征性的太平洋地区大团结和美国的领导地位。在这种水平的军演上,中国参演会危及到美国安全,纯属无稽之谈。
套路
既然美国对中国有所担心,为什么之前还要邀请中国海军参加呢?
这其实就是美国的套路。在应对日益繁多的海上安全问题上,美国海上兵力已经日益捉襟见肘,现在亟需其他大国的支持。比如中国海军。
虽然,目前美国海军凭借自己,依然不难在远洋击败任何对手,在可预见的将来,也很难有别国的海军足以在全球对其发起挑战。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依靠武力强悍、平台大而稳定的美国海军,如今舰队结构早已过时,密度不大、数量过小成为掣肘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美军自然也意识到这一点。在2016年12月,美国海军发布了一份新的军力结构评估报告,呼吁打造一支拥有355艘舰艇的海军部队,其数量大大超过了那时275艘舰艇的规模。但遗憾的是,即便能完成355艘舰船的规模,仍然无法满足美国维护全球海上安全、提供国际安全公共物品的“雄心”。
这个时候,中国的支持与协作就不可或缺了。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军方坚持排除杂音,邀请中国海军参加。
不过,美方还是留了一手,对中方参演科目做出了明确的限制。
在2014、2016年的两次环太军演中,中国的参演兵力和贡献,与其被赋予的角色严重不相匹配。
比如在军演的领导职位选择上,除美国外,主要由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美国盟国的军官担任;基于所谓的保密的考虑和法律的限制,只对中国开放了低敏感低战术水平的科目,包括反海盗、补给、水上和水下救援、人道主义和灾难救援等项目;而一些高水平训练项目如两栖登陆、导弹攻击、反潜作战、舰队防空等则完全排除中国海军。
2016年“环太平洋”(RIMPAC 2016)联合军演27国舰艇阵容。
焦虑
岛叔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军面对中国军队实力日益提升的焦虑。面对中国、俄罗斯等大国军事现代化特别是海上力量的发展,美国开始变得愈发不淡定了。
某些美国战略界人士甚至惊呼,“马汉又回来了”(马汉,美国海军战略家、海权论提出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国海洋控制竞争又回来了)。
为了缓和这种焦虑,重申美军对海洋的控制,美军也在加快推动“从海到陆”至“重返制海”的海上战略转型。
2015年,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共同发布的《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频繁强调海洋控制和“全域进入”(All Domain Access)能力;2017年1月,美军水面部队司令部提出“重返制海”概念,正式推出“分布式杀伤”(Distributed Lethality)理念;2017年5月17日,美海军作战部发布《未来海军》白皮书,“重返制海”上升为整个海军的顶层设计,要求美国海军在远洋、近海和濒海地区都要确保海洋控制。
而这“重返制海”的战略,很大程度上针对的对象就是中国。因为在美国看来,中国至少对美国构成了三大类海上挑战。
其一,美国所认知的“印太”海上地缘环境中,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被认为是最大的威胁和变数。美军担心,随着中国陆基战斗机、轰炸机、导弹和潜艇力量的发展,其在中国近海的行动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限制和挑战。在2015年新版《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中提出“全域介入”,这意味着美军已经将A2/AD看成是个战略威胁,要求在战略上予以回应。
图片来源:环球网
其二,美军越来越重视中国的海军现代化和远洋行动能力。在此前相当长的时期内,除了潜艇,美军并不太在乎中国海军的威胁。但近两年,美军开始忧虑中国海军将逐渐具有与美军争夺局部制海权的能力。
第三类所谓的威胁,是“灰色地带”竞争。“灰色地带”是指介于战争与和平间的竞争与冲突,之所以称之为“灰色”,是由于其有以下三大特点:冲突性质的模糊、参与行为体的不透明、相关政策与法律框架的不确定。美国将中国的海上维权行动,界定为新的“灰色地带”挑战,从而渲染所谓的中国海上扩张。
具体到南海,美国国内普遍认为,如果仍任由当前形势发展,中国将最终控制南海。这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
自始至终,美国对南海局势的关注都主要源自战略考虑,而非所谓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美国之所以对中国南海岛礁建设如此关注和不安,主要也是担心随着中国南海军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美国将越来越来难以维系其在该地区的海上主导优势和地位。
虽然美国经常对中方强调,南海岛礁在中美军事对抗中的脆弱性或不堪一击,但至少在和平时期及和平对抗中,这些岛礁的建设将大幅度提升中国控制南海的能力。
至于美国所指责的“破坏印太地区的自由与开放”更是无稽之谈。从2013年底开工之日起,中国就一直遵循着相关国际规则,从未干扰过任何过往船只和飞机的航行自由,况且,中方施工的岛礁远在南海正常航道之外,理论上也不会对航行自由造成影响。
关于岛礁上的军事力量建设,中方一直强调自卫原则。作为南海最大的沿岸国,中国有足够的权利在南海进行必要的军事力量建设,实施适当的海上力量存在。
美国指责中国的潜在逻辑是,“只有美国的力量才能在南海维护自由与开放,而中国的力量则一定是非稳定的力量”。这无论如何,都不会让人理解。
要说力量,美国海上力量全球最强,要说遵循国际规则的信誉,中国要远好于美国。
趋势
自2014年12月,中美签署《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和《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两个谅解备忘录以来,中美两军关系一度发展迅速,“环太”演习也曾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亮点。
然而,美国置国际信誉和两军关系于不顾,开历史倒车,取消对中国的邀请,给两军的正常交流造成重大影响。对中国来说,中方未必就一定要去参加环太;但对美国来说,却释放了一个极为负面的信号,那就是美方要加强军事交流领域的“脱钩”。
与中美经贸关系不同,中美两军交流本就十分有限,如果美国连环太演习这样的场面事情都不能容忍中国军队参与,今后这种“脱钩”趋势将更为明显,两军关系必将遭遇重大挫折,对维系中美间的战略稳定也极为不利。
看看美国是怎么说的。
美国国防部表示,“我们有强有力的证据显示,中国在南沙群岛有争议的地貌上部署了反舰导弹、地空导弹系统和电子干扰机。另外,中国的轰炸机在永兴岛着陆也加剧了紧张局势。”同时要求,“中国立刻拆除这些系统,并回撤在南海有争议岛屿上的军事化进程”。
可以确定的是,中国不可能停止南海岛礁的正常力量建设,更不可能接受美国的无理要求。
近期,美国频频指责中国在南海的力量发展,并放出各种豪言。新近被任命为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的菲利普⋅戴维森,4月20日向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提交了一份书面报告,大肆渲染中国的“军事威胁”。
他扬言,中国的军事力量已经强大到足以支撑其在南海的领土主张,而要想“阻止中国”,只有进行“武装冲突”这一条路。
菲利普⋅戴维森
将南海局势与其他议题捆绑,这是美军的“弱者”心态和不自信的表现。今后,美国可能会将更多的议题与南海局势联系在一起,而且不排除美军会在南海折腾一些更刺激性的小动作,挑动海上现场的摩擦和对抗。
中方一直对美国在南海的行为保持着极大克制,也不愿意与美国进行海上地缘竞争。但是,在美国较为焦躁的情况下,互动路径的选择恐怕很大程度上也不取决于中方。如果美国执意要与中国争夺南海,进行海上地缘角逐,中国可能也不得不奉陪。
我们要明确的是,不经过长期的斗争和博弈,美国不可能承认中国在南海乃至东亚海上的合理地位及合法利益关切。而适当的斗争,可能更有助于美国认清现实。从这种意义讲,冷一冷、斗一斗也许更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
再说回环太军演,其实不去也罢。毕竟中国海军更应重视的,还是如何防范并有效处置美军在南海及台海地区可能的冒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