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为何总能把宇宙探索变成大众话题?靠炒作!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缩写:NASA;港澳地区译为美国太空总署,台湾地区译为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行政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与开展航空科学暨太空科学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国家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许多美国国内及国际的组织分享其研究数据。

  即便你不看新闻,也很可能从社交媒体上知道了昨晚NASA发布了火星新发现。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聪明人懂得如何吊胃口。美国宇航局NASA显然深谙其道,它每次惯用的方法,就是公布之前先发条预告。这一次,在NASA于美国东部时间28日11点半在华盛顿总部召开记者会之前,它又向公众放出小风:我又有大发现啦,这次关于火星。

  

  

  真正的结果还未公布,NASA已经凭借制造悬念登上社交媒体和其他媒体的头条。它在Twitter上写道:“火星越来越有趣了,想要了解详情请看11:30的NASA TV”。

  几个小时后,它又发出新的Twitter:“火星被解密?周一东部时间11:30直播见。”

  在这一封一封暧昧不清的预告距离直播开始的空当,实则正是公众的遐想时间。忽然激动起来的设计师们特地设计了火星住宅,人们要移民外星球的欲望又一次被NASA调动了起来。

  直播完成后,NASA终于公布了自己在火星上发现液态水痕迹的消息。然而这一切还没有结束,为了更好地达到造势的目的,NASA开通了Twitter问答环节,只要用户们使用#ASKNASA标签,就能向NASA提出有关火星的疑问。

  从问题来看,可不是所有人都怀抱着科学探索的心态的。

  “我要去火星了,NASA带我飞吗?”一位叫Kathe McEvans的用户提问道。

  还有人问:“发送一台3D打印机去火星,利用当地矿产远程造东西可行吗?”关心政治的也有:“你在上面找到希拉里克林顿消失的邮件了吗?”

  这些脑洞都还好。其实出现最多的问题是:“为啥外星人不和我们说话呀?”

  

  至于NASA有没有一一回应,那就不得而知。但起码,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或诙谐或戏谑,都使得这场掀起舆论大潮的发布会圆满成功了。

  这一次,距离上次公开开普勒“地球恋人”还没到两个月,整个过程如出一辙。最大的共同点是:要说这两件事在天文领域有多大影响,普通民众其实有多关心呢?答案真是不一定。因为从社交媒体的讨论来看,大家最关心的并非是科学的物理算法,依然还是那个暂时还然并卵的渴望——“外星人,约吗?”。

  凑热闹的传播,其实更像是一场虚假的狂欢。对于NASA这样的科学机构来说,想从民间获得科学灵感的可能性太低。他要做的是让自己的发现拥有更大的公众影响力和认可度。

  这和NASA定位公共教育机构,而非商业机构有关。引导年轻人热爱科学和探索未知是它的基本职能,而年轻人们毫无例外地更多聚集在社交媒体,而非传统渠道上。

  因此,通过利用人类对未知的浩瀚宇宙的向往,NASA长期依靠社交媒体来赚足眼球和关注。相对比传统的渠道,社交媒体更自由,人们的想象空间更大。

  而此时,提前放出预告就可以引导话头,让人们以为事实是他们想象的样子。同时,NASA还可以从人们的评论中得到最有用的营销讯息,以供正式的发布会后使用在后续营销中。

  比如Kepler-186f。虽然真相是要想移民到开普勒星需要5亿年,这根本就是个坑,但看看NASA怎么描述的:和地球相似度高达98%,是和地球最像的星球!

  它不提距离遥远,也不提其实还未确定地表有没有液态水这件重要的事。人们却都和被催眠了一样:“多么孤独啊。”无数的人们联想到了爱情,还有人说那是地球失散多年的双胞胎弟弟。

  建立人类和宇宙的情感联系,是NASA玩转社交媒体的关键。它会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当的渠道。比如,在NASA首次抵达冥王星最近的位置并拍下照片后,NASA没有选择Twitter,而是迅速在Instagram上发布了冥王星照片,照片上还有一颗硕大的心型图案。

  

  这一切都是运气加精心策划的双重结果。NASA的社交媒体经理John Yembrick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我们在这个图片分享平台上有390万粉丝,让这些用户先兴奋起来,制造早期话题。”

  而在现在Twitter官方账号上,NASA也拥有1260万个粉丝,它迅速保持着账号的更新,现在共发布状态近4万条。最近的爆款就是刚公布的火星相关状态了。

  这些方式都意在增加和公众的互动,也能更好地反馈给NASA:下一次该做些什么。据悉,NASA拥有12个平台上的500个社交媒体账号,其中有175个Twitter账号和51个Youtube频道。每个渠道都有自己最合适的讲故事方式。

  

  

  使用社交媒体的确有很多优点。事实上,好莱坞有关NASA的电影不少,但投资巨大的电影和其他品牌推广曾引起过美国纳税人的反感,人们不希望过多的钱花在探索太空上,而应用于改善切实的生活。上个世纪后半期,NASA曾一度在美国的公众视野中淡去。直到2007年12月,NASA在社交媒体上回归,这个省钱又叫座的方式拯救了它的名气。

  在社交媒体里上发表状态,也能形成更好的联动效应。这让除了普通的互联网用户,各大品牌主也开始积极跟风营销。比如Google在消息公布后,迅速在首页嵌入红色的火星宝宝喝饮料的动态图片。而聚焦太空题材的电影The Martian也在Twitter马上送上祝福,以求更加卖座。

  还有旗下拥有M&M,德芙等众多巧克力品牌的Mars(玛氏)公司,由于英文拼写和火星(Mars)完全一样,也在网友的恶搞下红了一把。该网友在Twitter上发布了一张照片,他将一杯水放在了Mars巧克力上,以次隐喻火星上发现了液态水。这些直观丰富的素材让NASA的高冷气质变得亲民可爱。

  

  

  

  

  不过,总是预告自己放大招却屡屡让人失望的NASA必须要把握好度,不然引起社交反弹也是分分钟的事儿。NASA已经遭遇过类似的困境。曾经,NASA就宣布自己发现了异常物体,说自己会公布一个震惊全人类的消息。

  它本来是想借人们对外星人的猜测来制造话题,因为在上个世纪前半部分,NASA的数名宇航员曾多次被传看见外星人,但官方一直对此闪躲不言。公众对于外星生物的猜测愈演愈烈,NASA却在预告后持续消失了6天。最后它公布的重大发现是:一个最年轻的黑洞,年仅30岁。

  人们对这个结局非常失望。“股价跌了五十点都比这个发现有兴趣一百倍。”有人抱怨道,“再也不信了。”

  不过,嘴上说着不信的公众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跟着NASA的节奏。NASA总是知道如何利用我们对于外星人的无限联想来关注“宇宙科学”,嗯,至少是关注这家探索宇宙科学的公司。

>>>下载APP观看高清福利视频,无忧开车<<<